近日,由中鐵二十二局參建的華北地區下穿鐵路直徑最大雨污水頂管工程——北京市石景山衙門口十號路雨污水頂管下穿鐵路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將極大提升首都區域防汛能力。
技術人員對鄰近鐵路線路的雨水檢查井進行井位測量(翟杉杉 攝)
北京市石景山衙門口十號路雨污水下穿鐵路工程起點為衙門口十號路,終點接入人民渠,其中,雨水管線總長535.1米、污水管線總長633.3米,是北京市重點防汛工程。該工程可滿足18554.3升每秒的峰值排水需求,為北京市石景山區衙門口地區的棚改回遷安置區4400余戶住民徹底解決雨水污水排放問題,告別以往臨時抽排、費時費力的困擾。
“針對小區建筑集中,匯水面積大、量又多的特點,設計人員通過水力計算,決定采用直徑3米以上的超大管道,更好地解決了暴雨天氣排水難的問題!”項目負責人說,“該工程建設的雨水頂管內徑3.2米,外徑則達到了3.8米。”中鐵二十二局項目部承擔了下穿鐵路段雨污水管線頂進施工及兩側轉接井施工,其中,新建2條直徑3.2米雨水頂管和1條直徑2米污水頂管,雨水頂管長105米,污水頂管長102米。
技術人員在管道深處檢查(翟杉杉 攝)
該工程的最大挑戰在于下穿鐵路區間的施工安全控制,需要同時下穿西長鐵路(京廣鐵路普速)和京廣高速鐵路兩條重要鐵路干線,前者每天發送列車多達54對,而后者更是多達125對,且京廣高速列車運行時速達350公里,對橋墩變形控制標準極為嚴格,位移允許偏差不得超過正負2毫米。
為此,項目部多次論證,提前編制科學施工方案,積極協調7家鐵路單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下穿鐵路的頂管作業期間,鐵路列車限速運行通過,直至貫通后恢復正常時速。施工取得成功,為今后類似下穿鐵路的市政管網工程提供了技術參考范例。
項目部加強技術創新,先后攻克了進洞口止水難、下穿鐵路要求沉降小、地下土層工況變化、泥漿循環利用、可視化激光導向糾偏等難關。尤其是,該工程部分區域覆土僅1.45米,遠低于常規機械頂管施工的最低要求。為此,項目部根據地質勘察報告,綜合考慮周邊環境、區間段長度及坡度等情況,經過專家論證,決定采用非開挖頂管工藝,引進HRC2000B巖石頂管掘進機、繆子成像探測儀等先進設備,并采用計算機采集數據和控制,做到了施工精準監測和實時調整,在鐵路運輸不中斷的前提下實現了雨污水管道的地下大穿越。
“最緊張的時候,我們24小時全天候施工,平均每天推進8.5米。”項目負責人說。為確保鐵路安全,項目部專職安全員全程盯控,每推進0.3米測量人員就進行一次測量,確保了上方的鐵路結構物位移牢牢控制在誤差范圍內。此外,他們創造性采用移動式泥漿分離循環系統,實現了施工中泥漿循環利用,確保了現場環境干凈整潔。